為什麼已經轉換環境了,但生活卻沒有過得更好?

當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人、事、物時,換個環境是我們很容易會想到的問題解決方法,不過往往我們後來會發現,即便是搬家、轉學、轉職或是結婚,剛開始也許會有展開新生活的美好感覺,但是不久之後很常會發現再度遇到一樣令人苦惱的問題,或是我們的內心仍和以前一樣無法自在快樂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都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也了解到人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確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們都會想要幫忙挑選好學校以利孩子成長。只是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往往是環境文化與個人內在因素交互作用,只改善外在條件可能效果不完全足夠。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常會發現工作或家庭適應的根源,不在於評斷一個人的能力是否足以勝任任務,或是歸咎於不可控制的他人狀態影響,通常某些程度與自己的人際互動習慣與情緒狀態很有關係。有些人以為與父母親經常爭吵,離家獨居拉開距離就會比較好了,卻發現心思還是常常掛念父母的安危,心心念念受父母的電話牽動情緒。也有的人以為換工作離開討厭的同事可能就不會受到刺激,但是殊不知有可能因自己自信心不足,就算到了別的公司卻還是常常心裡有陰霾,擔憂自己不如人或受到其他同事的輕視,造成自己心理壓力過大悶悶不樂,他人看到這樣憂鬱的面容,也會困擾不知如何與其相處。

或者有的人以為結婚就可以逃開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但當自己組成新家,要自我獨立負責全部的家務,還要面對婆家的壓力卻又不能如同在自己的家任性耍賴時,才會驚覺閃婚的婚姻可能是另一個火坑。還有的人個性害羞內向,不擅人際溝通,因為退縮躲避困難想要換個地方,卻發現不管換到哪裡都有人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很難逃到都沒有其他人,而只有自己一個人還能生活的地方,無法永遠不與其他人講話互動,所以像這樣的情況不管換到哪個學校或哪間公司,仍然避免不掉與人相處的時候,根本之道還是要克服社交焦慮的反應。

所以,希望使生活可以過得更好,我們仍須調整自我內在狀態,而不是受到潛意識的驅動,造成愈換愈導致災難的痛苦情況。暫時逃避困難是人很常見的傾向,不過心理治療鼓勵一個人進一步了解自我內在的慾望力量,而不是短視近利受短暫的享樂感受所影響,而是有更長遠的眼光追尋更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