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愛的人離開時,能保有甚麼?

       當我們失去摯愛的人的時候,往往感到心痛、心碎、內心被掏空,彷彿某部分的自己也死去了。因為我們所愛的人,某部分與我們的心靈契合,在過往與我們親密相伴,最知心也是相互支持的支柱。失去了愛,我們彷彿感覺到世界崩垮,變得和以往不再一樣。可能感到不安、恐懼、也再難以信任所處的環境可以永恆美好,也很難相信可再遇到如此給予我們鼓勵和肯定的人。離開的人總是獨一無二難以讓任何人輕易取代的,在臨床工作上我們很容易見到喪親者多想努力保留逝者的遺物或是生活位置,多不捨將逝者輕易地從我們的生活中移除,甚至恐懼將祂們遺忘了,害怕不復記憶曾經擁有過的美好。

  我曾見到一個女兒緊握著過世母親遺留的手機,日日反覆讀誦母親曾經傳來的溫暖問候簡訊,後來手機損壞悲痛哭泣。也曾見到一個母親,收藏著過世女兒遺留的上百件玩具與衣服,不捨贈送他人,面對家人催促整理房間倍感無力與委屈。也聽聞一位喪偶的丈夫,每日用餐時在餐桌上仍多擺上一副過世妻子的碗筷,想像妻子只是去遙遠的他方旅行。但是,死去的人是永遠再也回不來的,其過往使用的物品,終究有破損無法修復的一天。所以這一切的努力保留,終將是徒勞無功。在心理學的觀念上,我們不是鼓勵人們保存具體的古物,而是在心中留存抽象的精神遺教,因為事物大多可被外力竊取,但內心的愛是無人可奪走的,那份獨特的感情,珍貴的心意是不容易被別人所複製的。不同的關係造就了不同的生命意義,所以心理治療鼓勵人們培養內化(internalization)的能力,學習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人曾經教導我們的人生信念、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其實,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的時候我們不自覺的也會跟我們的父母相像,或是同一個家庭的家人,說話的神情態度、口吻和行為習慣也會相似。因為長期生活在一起,成長過程中受親人的影響是很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所以往往我們會說,那些摯愛的人離開我們了,可是他們的精神長存,心仍與我們同在。

        面對逝去的親人,通常我們最在乎的不是他們遺留的多少資產,而是家裡可能少了一個人會留一盞燈等你回家,少了一份貼心在乎,少了叨叨絮絮的熱鬧氣氛。所以,我們要記得的,是離開的人會希望我們如何獨立繼續生活下去。當我們換位思考,可以去嘗試體會離開的人會以何種心情看活著的人,他們一定不會希望我們流連過去,茶不思、飯不想,他們會希望生者可以持續幸福的人生,就算生前有甚麼樣的怨懟,當生命結束時一切都將煙消雲散,彼此各分東西走向不同的道路。如果可以,我們應感受曾經擁有的美好,提升自我,讓自己也可對世界多做點美好的事情,讓愛傳出去。

        哀悼通常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在徹底跌落谷底,眼淚哭乾後,我們要再重新與世界連結,跟上時間的潮流,以免被留下、被拋棄在孤獨的角落。如果你願意,心理治療是一個可以讓你安心整理心情與修復自己的空間,讓自己休息一下後再出發。璞願心理諮商所歡迎你!